寄生的爱情注定是一场凄凉的夜读书笔记
萧红:民国先锋女作家,一生笔耕不辍,在爱情和硝烟中颠沛流离,烽火年代堪称传奇。是鲁迅家中的座上宾,茅盾心里的文学洛神。
“河水是寂静如常的,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。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,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,似乎那渔船上的人,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。”
在白话文初始的年代,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,这清冽端秀的文字,有着不可寻常的意义。动荡飘摇的岁月,哪一个人不是怀揣着不安在幽暗的极夜里惴惴前行,哪怕是富甲一时的上流名媛,也不禁要收敛声色锦衣夜行。而在这乱世的纷繁里,拥有一颗天真的灵魂,实在不知是幸,还是不幸。
?萧红1911年出生在东北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富裕的家庭里,她幼年丧母,身下有三个弟弟,不日父亲新娶,后母自然待她薄凉,而对于生父来讲,一个身体孱弱的女儿并不能在他心里占据一星半点的地位。唯一有价值的地方,便是早早嫁掉,带来一番利益,还能了却一杆麻烦。1926年小学刚毕业的萧红被父亲张廷举逼婚,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。她辍学在家奋力抗争,后与表哥陆哲舜私奔,一起来到北平求学,并同居在一起。然而,此时的陆哲舜是有家室的,闹出这般的局势来,本不相怜的家族定是不能容忍的。此后,萧红与家族之间彻底断绝经济来往,成了战火硝烟中的一个幼小的流亡者。
15岁豆蔻的年纪,本以为是为了爱情赴一场终身之约 ……此处隐藏4655个字……《红楼》给别人写了……”
?这世界和男人们都前赴后继一次次地将她抛下,只有笔耕不辍的文字不曾放弃她。与世诀别,她满心满眼惦念的不是她命中的男人,亦不是疏离多年的亲人,而是她未完成的《呼兰河传》。
1942年1月22日,萧红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。两日后,遗体火化后葬于浅水湾,时年31岁。
萧军、端木蕻良、骆宾基,这三个萧红生命中纠缠不清的男人,生前待她薄幸,而在她身后却为萧红作品的版权问题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。昔日好友,转目成仇。萧红生前为辟得一方安宁颠沛流离郁郁不得而终,身后三个生命中的男人上演一场闹剧依然不肯给她一丝安宁。
?她这一生浮萍一般飘摇动荡,颠沛流离,受尽白眼和欺辱,在苦难中挣扎着向光芒飞翔。她不是一个好女儿,为自由弃家族而不顾;她不是一个好情人,两次怀着别人的孩子跌入另一场感情;她不是一个好母亲,育有两个儿女,却终究母爱淡薄。可她又是鲁迅口中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;是茅盾先生心里“30年代文学洛神”。她一生笔耕不辍,把一腔热血尽情泼洒在文字中,连死前惦念的都是未完成的作品。她在文学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,而在人生的路途上她却并不算活的漂亮。这一生是非功过,自是不由评说。
总是禁不住遐想,如果萧红不以一种藤的姿态出现,不为依附他人而卑微低头,这个倔强执着的女子的人生是否会有所不同。然而人生没有如果,一切不过皆是笑谈。无论你甘之如饴,还是心有不甘,人生只不过是一出从容的生死场,任你如何不甘,终究是一段无常。或许正如萧红自己所说:“他们就是这类人,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,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,他们想退去寒凉,因此而来了悲哀。” 满天星光,惨淡月芒,人生为了什么,才有这凄凉的夜。